暴雨砸在車窗上的聲音像急促的鼓點,我抹了把臉上的雨水,第三次核對手機上的地址。這是個老舊小區,斑駁的樓道里堆滿雜物,七樓的李阿姨在電話里說:“小伙子,這臺電腦我用了十年,麻煩你仔細些。”
推開門的瞬間,那臺裹著防塵布的臺式機讓我恍惚回到剛入行的時候。機箱上貼著泛黃的福字貼紙,光驅縫里還卡著半截 CD。李阿姨摩挲著鍵盤,聲音有些哽咽:“老頭子走后,我就再沒開過它,里面存著我們旅游的照片。” 我小心翼翼拆開主機,用最溫和的清潔刷拂去主板上的灰塵,就像在擦拭一段被時光塵封的記憶。當成功導出那些照片時,李阿姨布滿皺紋的臉上綻開了笑容,非要塞給我一袋自制的糯米糍。
這些年,類似的故事總在重復上演。從福田 CBD 的金融公司到龍崗的電子工廠,我見過價值百萬的服務器集群,也收過滿是劃痕的學生筆記本。但真正讓我著迷的,是那些藏在二進制代碼里的人間煙火。有次在城中村收電腦,發現硬盤里存著一位單親媽媽記錄女兒成長的電子日記,從牙牙學語到考上重點高中,每一篇都帶著溫度。我連夜修復了損壞的文件,當她看到完整的日記時,紅著眼眶說這比新電腦還珍貴。
行業的變化如同深圳的天氣,來得猝不及防。曾經靠喊破嗓子攬生意的日子一去不返,現在手機里的接單 APP 會根據大數據智能派單。上周接到南山一家初創公司的訂單,二十臺筆記本整整齊齊擺在工位上,每臺都貼著便簽:“感謝陪伴,江湖再見”。我用專業設備進行數據擦除時,年輕的程序員們圍過來好奇地觀看,有人感嘆:“原來舊電腦的生命還能這樣延續。”
華強北的市場里,每天都上演著電子設備的 “變形記”。我親眼見證一臺進水報廢的游戲本,經過工程師的妙手回春,不僅修復了硬件,還升級成了適合辦公的配置。更讓我驕傲的是,經我們回收的部分電腦,搭載著嶄新的操作系統,走進了偏遠山區的課堂。
但光鮮背后總有陰影。在寶安的一處倉庫,我曾撞見不法分子用非法手段提取金屬,刺鼻的煙霧污染了整片天空。我頂著壓力舉報后,收到過匿名威脅,但當看到環保部門取締那個窩點時,覺得一切都值得。
夜色漸深,我的貨車穿梭在霓虹閃爍的街道。車廂里,不同型號的電腦安靜地躺著,有的還殘留著咖啡漬,有的貼著可愛的貼紙。這些承載著歲月痕跡的設備,即將在循環中獲得新生。而我,作為它們生命旅程的見證者,愿意繼續在這座城市的角落,收集每一個被時光遺忘的故事,讓科技的溫度永不熄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