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五點,城市還浸在薄霧里,我已經站在了電子廢棄物回收廠的車間。傳送帶發出規律的嗡鳴,第一輛裝滿舊電腦的貨車緩緩駛入,鐵皮車廂里堆疊的設備泛著冷硬的金屬光澤,像等待涅槃的沉默戰士。
這是我在回收廠工作的第三年。剛入職時,我曾被眼前的景象震撼:堆積如山的舊電腦,有的外殼布滿裂痕,有的屏幕碎裂成蛛網狀,鍵盤縫隙里還卡著干涸的咖啡漬。但老師傅告訴我,這些看似無用的 “電子垃圾”,實則是藏著黃金的寶藏 —— 每回收 1 噸廢舊電腦,就能提煉出約 300 克黃金、30 千克銅,更別提那些稀有金屬和可循環利用的塑料部件。
拆解工作是一場與時間和技術的賽跑。戴上防靜電手套,我熟練地將一臺老式臺式機固定在操作臺上。先用螺絲刀卸下后蓋,纏繞的線路如同糾纏的神經網絡,主板上密密麻麻的元件閃著微光。機械臂精準地擰下螺絲,光譜分析儀瞬間掃描,識別出主板中隱藏的貴金屬成分。最關鍵的是數據清除環節,我們會用專業軟件對硬盤進行七次覆寫,確保每一份隱私都徹底消散。
記得上個月,我們收到一批來自醫院的淘汰電腦。護士長跟著設備一起來到廠里,眼神里滿是焦慮:“這些電腦存著大量患者資料,要是泄露了……” 我帶她來到數據處理室,看著進度條在屏幕上緩緩推進,當第七次覆寫完成的提示音響起時,她緊繃的肩膀終于放松下來。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,我們的工作不僅是資源回收,更是對信任的守護。
但并非所有回收都如此順利。上個月巡查時,我發現城郊的一處空地上濃煙滾滾,走近才看到觸目驚心的場景:幾個小作坊正在露天焚燒電路板,刺鼻的氣味讓人窒息,黑色的灰燼隨風飄散。這些非法回收者為了提取貴金屬,采用最原始的方式,卻讓二噁英等劇毒物質污染了空氣和土壤。那一刻,我深深感到責任的沉重。
好在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正規回收的重要性。前幾天,一位中學生帶著自己的舊筆記本找到廠里,本子上貼著褪色的貼紙,邊角都磨得起了毛邊。“這是我用了六年的電腦,” 他認真地說,“雖然現在很慢,但我希望它能有更好的歸宿。” 看著他鄭重的眼神,我突然想起自己剛參加工作時的模樣 —— 原來守護地球的信念,正像火炬般代代傳遞。
夕陽西下時,我站在成品區,看著經過翻新的電腦整齊排列。這些設備即將被送往山區學校,成為孩子們探索世界的窗口。而那些無法修復的部件,也將在高溫熔爐中重獲新生,化作制造新能源汽車的原料、建造 5G 基站的零件。
脫下工作服,我望向廠區外的城市燈火。每一臺被妥善回收的電腦,都是對未來的一份承諾。在拆解臺上,我見證了無數設備的重生,也更加堅信:當科技與環保相遇,冰冷的電子元件也能綻放出溫暖的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