爺爺的樟木箱底壓著一臺泛黃的臺式機,鍵盤縫隙里還卡著 1998 年抗洪報道的油墨碎屑。那時我總好奇,這個開機要等三分鐘的 “鐵疙瘩”,為何被爺爺視若珍寶。直到去年暑假,社區舉辦電子垃圾回收科普展,我才明白,這臺承載著歲月記憶的舊電腦,正等待一場特殊的重生。
二十世紀末,爺爺作為單位的技術骨干,小心翼翼地將這臺電腦抱回家。在那個 “萬元戶” 都罕見的年代,它是全家最貴重的資產。爺爺用它撰寫工作報告,記錄家庭收支,還存著我周歲時的數碼照片。后來,隨著筆記本電腦普及,這臺舊電腦漸漸被遺忘,但爺爺始終不舍得丟棄。“里面存著咱們家的歷史啊。” 他總這樣說。
我的第一臺筆記本電腦是爸爸工作后的第一個月工資買的。銀灰色的外殼,超薄的機身,開機只需十秒,讓我在同學面前 “風光” 了好一陣。我用它完成課堂作業、制作 PPT,還偷偷下載過當時最火的單機游戲。然而僅僅五年,它就追不上軟件更新的速度,鍵盤也因頻繁使用變得黏膩卡頓。當我提議扔掉時,爸爸卻搖了搖頭:“還記得爺爺的舊電腦嗎?咱們試試回收。”
我們聯系了社區推薦的正規回收平臺。工作人員帶著專業設備上門,先用數據擦除軟件對硬盤進行深度處理,確保所有個人信息被徹底清除。看著他們小心翼翼地將筆記本裝箱,我突然理解了爺爺的堅持 —— 每一臺舊電腦,都承載著使用者的生活印記,而妥善回收,才是對這份記憶最好的尊重。
在回收工廠,我通過線上溯源系統看到了震撼的一幕:機械臂精準地拆解每一個零部件,光譜儀快速檢測出主板中蘊含的貴金屬,性能完好的硬盤和內存經過翻新處理,貼上 “再生產品” 的標簽。而爺爺的那臺舊臺式機,雖然早已失去使用價值,但其外殼塑料和金屬部件也經過環保處理,轉化為新的工業原料。曾經陪伴我們的 “電子伙伴”,以另一種方式延續著生命。
這次經歷讓我深刻認識到電腦回收的重要性。據統計,全球每年產生的電子垃圾超過 5000 萬噸,其中電腦及相關設備占比近四成。一臺普通臺式機中含有的鉛、汞等重金屬,若隨意丟棄,足以污染 200 噸水源;但通過正規回收,每回收 1 噸廢舊電腦,就能提取約 300 克黃金、30 千克銅。這些數字背后,是資源的浪費與環境的危機,更是我們每個人應承擔的責任。
如今,我主動向家人和同學宣傳電腦回收知識。在學校的環保社團,我們發起了 “舊電腦新生計劃”,定期收集同學們閑置的電腦,聯系專業回收機構進行處理。看著那些曾經沉睡在角落的舊電腦,重新煥發生機,或是成為山區孩子學習的工具,或是轉化為新的電子產品原料,我深深感受到,環保不僅是口號,更是代代相傳的行動。
從爺爺的珍視,到爸爸的堅持,再到我的行動,一臺臺舊電腦見證著科技的進步,也傳遞著綠色環保的理念。每一次回收,都是對資源的珍視,對環境的守護,更是對未來的承諾。這份綠色傳承,將在我們的生活中繼續書寫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