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五點,我啟動貨車引擎,車載電臺里正播報著早高峰預警。儀表盤的藍光映在擋風玻璃上,與遠處平安金融中心的燈光交相輝映,這座城市還未完全蘇醒,而我的工作早已開始。車斗里整齊碼放著昨天回收的舊電腦,它們裹著不同的故事,等待著在深圳這座創新之城獲得新生。
八年前剛到深圳時,我推著自制的鐵皮小車,在福田的城中村挨家挨戶敲門。那時的深圳人對電子回收充滿戒備,記得在水圍村,一位阿婆攥著老式臺式機,眼神警惕:“這里面存著孫子的照片,賣了不會被壞人看到吧?” 我蹲在樓道里,用隨身帶的 U 盤幫她備份珍貴回憶,又當著她的面用專業軟件徹底清除數據。當阿婆布滿皺紋的手輕輕拍著我的肩膀時,我突然意識到,這份工作不僅是回收機器,更是守護他人的記憶。
這座城市的科技脈搏,推動著回收行業不斷革新。如今我的手機里裝著智能回收 APP,訂單信息實時更新,系統會根據 GPS 定位規劃最優路線。上個月去南山科技園回收一家初創公司的設備,IT 主管指著機房里的服務器說:“這些家伙陪我們熬過無數個通宵,希望它們有好歸宿。” 我和團隊用區塊鏈技術為每臺設備生成數據清除憑證,看著這些 “退役” 的電子戰士有序下架,仿佛見證著一個時代的交接。
華強北的電子市場永遠人聲鼎沸,這里是舊電腦的 “重生工廠”。我曾把一臺被咖啡浸泡得面目全非的筆記本送到維修師傅老陳手里,他戴著老花鏡,像修復文物般焊接每一個受損元件。三天后,這臺電腦不僅恢復如初,還升級了固態硬盤。現在它在龍崗的一家小公司里,繼續陪伴著年輕的創業者追逐夢想。
但行業的光明背后,總有陰影。在寶安的一處廢棄廠房,我曾聞到刺鼻的燒焦味。順著氣味找去,發現有人用土法提煉金屬,濃煙遮蔽了半邊天空。我冒著風險收集證據舉報,那段時間收到不少匿名威脅,但當看到環保部門查封窩點的新聞時,站在布滿警戒線的廠房外,突然覺得所有的堅持都有了意義。
隨著深圳 “無廢城市” 建設推進,回收行業迎來新生態。社區里的智能回收柜閃著藍光,居民只需掃碼就能自助投放;學校的環保課堂上,孩子們用我們捐贈的翻新電腦學習編程;就連我老家的父母,都開始在電話里念叨 “電子垃圾要分類”。
暮色中的深南大道車流如織,我開著滿載舊電腦的貨車駛向處理中心。車窗外,春筍大廈的燈光在雨幕中暈染成彩色光斑,車廂里的舊設備安靜地躺著,它們或許會成為山區孩子的 “電子老師”,或許會化作新能源汽車的零部件。而我,作為穿梭在深圳街巷的電子擺渡人,愿意繼續守護這些沉默的 “時光膠囊”,讓科技的溫度在循環中永續流淌。